学院简介

苏州大学计算机相关专业开设至今已35年,是江苏省较早开设计算机的专业之一。1987年应苏州市社会发展需要组建工学院,2002年正式成立苏州大学正规赌篮球软件(中国)有限公司,2003年成立苏州大学中创软件工程学院(现更名为苏州大学软件学院)。2021年,学院被评为国家级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

学院秉承“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的校训和“厚德博学,敬业求真”的院训,形成了从本科、硕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硕士点)、博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到博士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2个流动站)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已为国家培养了8000余名信息产业的高端人才,成为长三角区域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学科建设优势明显。学院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2个江苏省优势学科,计算机信息技术处理江苏省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网络空间安全工程实验室、江苏省大数据智能工程实验室。

学院现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双万计划”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江苏省品牌专业,江苏省重点专业)、软件工程(“双万计划”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及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江苏省重点专业)、人工智能(2020年新增专业)3个本科专业。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软件工程专业双双通过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学院软件工程学科评估结果为A-,计算机科学学科在ESI排名中进入全球前1%

目前,学院共有全日制学生1861人,其中本科生1213人、硕士研究生601、博士研究生47人。

师资雄厚结构合理。学院现有教职工146人,其中教授31人,副教授41人,博士生导师23人,硕士生导师46人。教师中有加拿大工程院院士1名,国家人才项目专家3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2人、江苏省高校教学名师1人、多人次获得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和“333高层次人才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等称号。

科研氛围浓厚。近五年,学院教师获得国家项目65项,省部级项目14项,市厅级项目27项,年均科研经费2800余万元;发表CCF A类期刊/会议论文87篇,CCF B类期刊/会议论文203篇,CCF C类期刊/会议论文271篇,SCI 一区论文12篇、二区论文93篇,三四区论文127篇,发表论文被SCIEIISTP三大检索收录522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90项,获得软件著作权881项。相关成果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

人才培养环境优越。学院教学科研条件先进、实践环节渠道多。现有包括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苏州大学方正国际软件有限公司”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苏州大学IT校企合作联盟(包括微软、西门子、百度在内的82家企业)。

教学方法特色鲜明。学院以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宗旨,组建了“人工智能实验班”、“卓越班”、“图灵班”,培养基础扎实、视野开阔、专业精深、勇于创新的高水平拔尖人才。

积极构建校企联合培养机制,以“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模式进行教学改革,依托产学研平台有序落实“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组建了校企合作创新实验室,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推行本科生双导师”制度的实践教学模式,安排高校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指导本科生实践课题研究,实现了教学和社会需求的完美结合。

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学院邀请美国布法罗州立学院、美国蒙特克莱尔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著名高校的专家学者讲学100余次;除学校设立的本科生海外交流奖学金外,学院设立专项经费资助研究生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出国(境)短期学习。60余名学生赴上述国家和地区参加研修和学术交流;学院还与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的知名高校有学生互派计划或联合培养项目,为学生的国际化培养开辟了渠道。

奖助帮扶工作到位。学院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除国家和学校设立的奖学金以外,学生还会获得学院“华为奖学金”、“随锐少年图灵奖”奖学金等。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除按照有关政策获评助学金以外,还可以通过参加学院安排的带薪实习获取报酬,实现解困与技能提高的双赢。

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学院高素质创新性人才培养成果较好,近五年来,学院本科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共获包括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ACM程序设计大赛在内的省级以上(含省级)奖项1057项,发表高质量论文30篇、获发明专利5个、获软件著作权42个。学院培养的毕业生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过硬,就业率和就业层次高。本科毕业生年均有30%左右的学生读研或出国,本科学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研究生就业稳定在100%,毕业生薪酬是全校最好的学院之一。

全院上下将以昂扬的姿态、开放的胸襟、全球的视野,顺天时、乘地利、求人和,依托长三角地区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优越的人文、地域条件,始终努力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学院。

(以上数据截止到202231日)